全食超市能否為國內超市的轉型所借鑒?
- 2013-06-05 11:04:00
- admin 原創
- 4192
全食超市能否為國內超市的轉型所借鑒? |
前不久,美國最大的天然食品和有機食品零售商全食超市(Whole Foods Market)發布了2013財年二季度財報,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幅達到兩成。這在凈利只有個位數增長甚至出現下滑的美國零售業中顯得格外矚目,也似乎宣示著這種深耕有機食品的零售模式有著強大的生命力。在中國零售增幅開始進入慢增長期之際,全食超市能否為國內超市的轉型以及新業態的開拓提供借鑒? 美有機超市逆勢大增 在截至今年4月14日的這一財季,全食超市公司的凈利潤為1.42億美元,每股收益76美分,這一業績好于去年同期,且超出分析師此前預期。 事實上,近幾年受經濟危機影響,美國許多超市受到沃爾瑪的低價威脅都接連倒閉,但全食超市卻一枝獨秀,各項經營業績“漲聲一片”。這種主攻有機食品的零售模式顯示了巨大的增長潛力。 全食超市堪稱超市里的“貴族”,這里一公斤野筍要250元人民幣,土豆也要70元/公斤。但它的忠實消費者卻說:“我從不看價格?!?/p> 那么,消費者看的是什么呢?全食超市供應的食品中,每種都附有“成長履歷”,注明產地、生長和加工過程等。每位要成為供應商的有機農戶,都必須填寫39頁的表格,從土地情況到種植過程,都要詳細說明。消費者如果希望買到絕對放心的食品,全食超市就是首選。 雖然全食超市的體量和銷售額與“零售大鱷”們還差得很遠,但在美國人民眼中卻是與蘋果、谷歌等公司齊名的大牌,近兩年來熱播的美劇中都會提到它。 國內缺少品牌有機超市 無論在商品陳列還是賣場環境上,國內的高端超市都有復制全食超市的影子。但仔細對比之下,這種模仿卻是形式大于內容。全食超市內最精華、也是比重最大的部分——有機生鮮食品在國內高端超市中幾乎找不到。 北京商報記者發現,高端超市內多以進口包裝食品為主,生鮮僅占很少一部分,而且還不是有機食品。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認為,北京的超市簡單把“進口”等同于“高端”,太過狹窄。而那些打出“有機超市”名號的企業,也因采購實力不足或是缺少忠誠顧客而無法實現可持續的經營。 早在2005年,上海就開出了首家有機食品專營機構歐食多(Ostore),然而卻在半年內燒掉3000萬元后關門大吉;去年,主打“超有機”食品概念的三安誠超市也在北京開業。然而,目前農業并無“超有機”食品,也自然沒有對“超有機”食品的界定?!俺袡C”恐怕也只是企業自造的噱頭。 業內人士認為,目前國內做有機食品超市的企業往往以投機行為居多,并未考慮到有機食品超市品牌的樹立、消費者的培養需要長期的過程。全食超市在美國也是經歷了30多年才逐漸名聲在外的。 有機農莊難與超市聯姻 由于有機產品前期投入巨大,價格相應較高,消費者對其品質的要求也會更嚴格。對此,有些農莊甚至提出了“從田間到餐桌”不超過24小時的配送承諾。這也使得有機農莊直供超市的可能性降低。 上海多利農莊創始人張同貴很堅決地表示,“絕不選擇與超市合作”。因為常規蔬菜的主要渠道是超市、菜市場等,但有機蔬菜成本高、價格貴,如果還要給超市留出利潤空間,就必須加價,再加上進場費等費用,最后的價格更貴?!凹认胭u出去還想賺錢,太難了?!?/p> |